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出台和改善措施落地,清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有较大的推进,各地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不过,硬件设施上的持续改善,仍然难以弥补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鸿沟”。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师资结构日趋老化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要改变单纯投入硬件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式,纠正教育均衡核心要素资源的错配。”清远市政协委员莫世文认为,建立可持续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城乡融合教育发展长效机制,是破解教育领域二元结构难题的有效途径。
莫世文透露,在依托清城区源潭镇现有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上,清城区教育局针对农村地区英语、音乐、美术3个学科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开展了城乡融合教研训一体化的双师教学试点工作。
试点项目通过创新教学教研应用,推动名校名师的教师专业发展,再通过基于双师教学的系列研训一体化措施,来推动农村地区试点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并逐步提升试点学科农村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对于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莫世文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和打造名校名师引领的城乡融合教研训一体化机制和服务运营体系,进而加速推动实现本区域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梁素雅 摄
基于上述调研,莫世文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和打造名校名师引领的城乡融合教研训一体化机制和服务运营体系,进而加速推动实现本区域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理顺优质公共教育资源。政府改变以往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中大包大揽的角色,以高效优质地满足教育需求为宗旨,引导更多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如学校、科研院所、市场机构等,进入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体系,激励多元主体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实现公共教育服务内容的高水平建设。
充分利用公立名校的优秀师资和教学资源,与薄弱学校的教师常态化地开展备课交流研讨和同步互动课堂教学等活动,让薄弱学校借助名校这一“电梯”,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同时,加快推进以双师教学常态化应用为核心的教研训一体化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名校名师在课堂教学、课改实验等方面的示范作用,提升薄弱学校教师的能力。
清远将创新家校共育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服务。梁素雅 摄
创新家校共育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服务。依托网络技术手段,建设校内课辅体系,将线上优质公共教育服务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经过深加工的名师课堂实录和听课笔记,使学生在家也可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个性化提升服务,有效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
【记者】苏晨
【摄影】梁素雅
【作者】 苏晨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